一、历史沿革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与人参同科同属,起源于2 500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山区,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等美称。三七为云南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中医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七是一种品质稳定的常用植物药,又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自古以来其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功效为世人所公认。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三七能治一切血症“,《本草纲目拾遗》又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近 30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三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药化、药理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表明,三七含数卜种皂苷等活性物质高于人参,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显著作用,尤其是在降血脂、降血糖、降血稠、降血压、抗炎症、抗疲劳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无毒,从而给三七的开发应用展示出新的广阔天地。
近10年来,文山三七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文山州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种植为基础,加T为重点,企业为龙头,效益为目标,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技化发展之路。“从而使三七产业的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自然地理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东经103°35′至106°11′、 北纬22°40′至24°28′之间。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那坡县、 百色市、田林县、西林县为邻,西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泸西县、弥勒县、开远市、蒙自县、屏边县、河口县毗邻,北与曲靖专区的师宗县相连,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438公里。
全州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山峰较多,但也有海拔较低的谷地和较高的陡峻山岭。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至1600米之间(此海拔范围较适合三七生长),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四,坝区面积约占百分之六左右。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文山州处于珠江、红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区,雨量丰沛,坡降大、落差集中,并有暗河出露,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43.08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75.87万千瓦。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作为自治州发展经济的基础产业。
三、产业化情况
1949年以前,文山全州仅有文山县、砚山、马关、广南县的少数农户种植三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三七生产,但由于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以及对三七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和管理,致使三七从1915~1992年的40余年中,文山的三七生产经历了两次大的曲折,从1993年起才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第一阶段是195l~1979年,其特点是三七在生产中遭受人为扼杀。建国初期,三七在地面积为52 hm2,产量6 000 kg,1974年发展到2 933hm2,年产量67.5万kg。1979年三七在地面积锐减到800 hm2,产量降到1 2.6万k g。第二阶段,1980—1992年受利益驱动,盲目发展三七种植。在高峰期的1989年,三七面积达到4 733 hm2,产量达到1 3 8.4万kg,供大于求。三七价格从1989年底急剧下滑,每公斤从220元跌到51元,众多种植户损失惨重,1992年三七在地面积只有1867 hm2,产量38.6万k g。
1993~2003年,三七种植业稳步发展,深度加工实现新的突破,三七生产综合效益得到显著提高。文山州政府培育三七产业,建立了三七特产局和三七产业园区,三七种植面积稳定在3 300 hm2,价格也逐步回升到正常水平。一批三七加T企业迅速崛起,三七产业呈良性发展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