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概况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最南端,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区腹心地带,金沙江玉带环绕,流经县境长达110公里。会理自古以来就是川西与滇西及南亚商贸往来重地,为古丝绸南路必经要塞,素有“川滇锁钥”之称。全县幅员面积4527平方公里,辖50个乡(镇)、303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6万人;境内居住有汉、彝、傣、傈僳、回、白等19种民族。 会理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素有“攀西聚宝盆”的美誉。一是矿产资源富集。现已探明储量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达43种、300多处,有矿产地115处,有大型金属矿床10个、中型矿床27个、小型矿床30个、矿点84个;探明的铜(金属量)储量145.56万吨,占四川省88.6%;铅矿(金属量)储量40万吨;锌矿(金属量)储量82万吨,占全省的23%;钒矿(金属量)储量134万吨;钛矿(金属量)储量6752万吨;铁矿储量4.49亿吨,占四川省的3.5%;煤矿储量5518万吨;此外,蛇纹石、石英岩等矿种储量约占四川省的70%以上。二是土地及光热资源丰富。全县有耕地66万亩,其中水田15万亩,旱地43万亩,水浇地8万亩;此外,尚有宜农荒地30多万亩。会理属中亚热带西部半湿润气候,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宜人的气候条件;年均降雨量1211.7毫米,年均气温15.1℃,全年日照时数2421.5小时,无霜期250天左右。三是水能及动植物资源开发潜力大。全县集水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2条,总集水面积4244平方公里,河流总长1000公里。全县拥有森林面积272.3万亩,林木蓄积量1600多万立方米;有天然及人工麻疯树造林42万亩、天然及人工华山松造林20万亩、核桃产业造林3.6万亩、人工引种印楝8万亩、培育红豆杉50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41.6%;生物种类繁多,有乔灌木80多科,190余属,350种,野生动物190余种。四是旅游文化独具魅力。会理因“川原并汇,政平颂理”而得名;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120年的历史;会理古城始建于明太祖洪武31年(1398年),距今已有611年,古城保护范围3平方公里,面积20万平方米,县城7条大街和23条巷道保存完整;会理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于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会理旅游资源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名胜和淳朴奇特的民族风情于一体,旅游资源涵盖8大主类的全部,涉及84种基本类型,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奋斗,会理县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会理已成为全国产粮大县、农业标准化优质烤烟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国家黑山羊核心群繁育基地县和全国农业标准化优质石榴生产第一县,是全省麻疯树种植第一县、全省最大的铜镍冶金生产基地。截止2008年,全县GDP实现87.56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3.73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44.95亿元,同比增长31.1%;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8.88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1882亿元,增长47.6%,占GDP的比重达到5.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6元,较上年增加18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17元,较上年净增747元。会理已连续三届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行列、连续六年获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考核类区先进县称号;在全国2008个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位列第492位;在2008年第八届中国西部百强县评价中,位居第87位。
近年来,会理县在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县农业已形成黄(烤烟)、红(石榴)、黑(畜牧业)、绿(生物质)四大支柱产业, 2008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27.06万吨,增长6.01 %;烟叶产量达到70.08万担,增长52.4%;石榴产量7.74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9.15万吨。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已初步形成铜镍、铅锌、钒钛铁、煤焦、生物化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3户。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0.64亿元,同比增长3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3.78亿元,同比增长45.8%。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全县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飞速发展,截止200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08亿元,增长29.8%。
2009年,会理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会理”的工作主题,坚持“克难树信心、重建抢机遇、增长保平稳、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工作取向,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把“保增提速、爬坡上行、加快重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科学发展作为根本方向、把扩大内需作为根本途径、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奋力确保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300元左右,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打造金沙江畔第一县、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会理。
|